普通生物学课程大纲目录
(以下蓝字为本课程各章对应的核心知识点及编号)
1.1 生命
1.2 生物圈
1.3 稳态
1.4 分类阶元
1.5 双名法
1.6 科学研究方法
2 生命的化学基础
2.1 微量元素及其功能
2.2 氢键
2.3 糖类和糖苷键
2.4 膜脂质
2.5 蛋白质的高级结构
2.6 核酸
3 细胞结构与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
3.1 三种基本细胞类型
3.2 细胞内膜系统和膜流
3.3 信号学说
3.4 微丝与微管的结构与功能
3.5 物质的跨膜运输
3.6 细胞信号与其受体
3.7 第二信使
4 细胞代谢
4.1 酶
4.2 糖酵解
4.3 无氧呼吸
4.4 柠檬酸循环
4.5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4.6 光反应与光合磷酸化
4.7 卡尔文循环
4.8 C3与C4途径
5 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
5.1 细胞周期
5.2 Cyclin与CDK对细胞周期的调控
5.3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
5.4 细胞分化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5.5 细胞全能性与干细胞
5.6 细胞凋亡
5.7 细胞衰老
6 性状传递的基本规律
6.1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内容与意义
6.2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提出与证明
6.3 遗传第三定律的内容与意义
6.4 基因定位的概念和作用
7 基因与基因组
7.1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7.2 基因的概念与演变
7.3 基因组的概念和特征
7.4 非孟德尔式遗传的概念和特征
8 遗传物质的异常改变
8.1 突变的概念和类型
8.2 点突变的类型与表型效应
8.3 插入/缺失突变的类型与表型效应
8.4 染色体畸变的类型和生物学效应
9 性状的决定与形成——从基因型到表型
9.1 中心法则的内容和意义
9.2 基因表达调控的层次和方式
9.3 乳糖操纵子模型的内容和意义
9.4 母体效应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
9.5 表观遗传调控的概念和意义
9.6 肿瘤发生的遗传基础
10 DNA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0.1 重组DNA技术
10.2 PCR
10.3 DNA测序技术
10.4 生物信息学
10.5 序列分析
10.6 基因工程
11 演化理论与微演化
11.1 达尔文与演化论
11.2 自然选择
11.3 人工选择
11.4 微演化
11.5 中性演化理论
12 物种形成和灭绝
12.1 物种形成
12.2 物种灭绝
13 生命起源与宏演化
13.1 生命起源
13.2 宏演化
13.3 RNA世界假说
13.4 演化发育生物学
14 重构生命之树
14.1 分类学与系统学
14.2 系统发生
15 原核生物多样性
15.1 原核生物
15.2 细菌及其多样性
15.3 古菌及其代谢
15.4 古菌多样性
15.5 三域学说
16 病毒
16.1 病毒的复制增殖
16.2 类病毒和朊粒
16.3 病毒起源
16.4 噬菌体
16.5 CRISPR/Cas系统
17 真核生物起源与原生生物多样性
17.1 真核生物
17.2 原生生物
17.3 真核细胞起源
17.4 内共生
17.5 原生生物多样性
18 绿色植物多样性
18.1 藻类
18.2 有胚植物
18.3 裸子植物
18.4 被子植物
19 真菌多样性
19.1 真菌
19.2 酵母
19.3 真菌多样性
19.4 合成生物学
20 动物多样性
20.1 卵裂
20.2 真体腔
20.3 体型对称性
21 人类的演化
21.1 灵长目
21.2 人与猿的区别
21.3 人亚族
21.4 人类起源
21.5 人类演化
22 植物的结构和生殖
22.1 植物的概念
22.2 植物的形态与结构
22.3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22.4 植物的生殖
22.5 植物的营养繁殖
23 植物营养
23.1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与运输
23.2 固氮菌
23.3 异养植物
24 植物的调控系统
24.1 植物激素
24.2 生物节律
24.3 向性运动
24.4 植物防御
25 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25.1 动物的组织器官和系统
25.2 内环境稳态
25.3 体温调节
26 营养与消化
26.1 营养素
26.2 消化系统
27 血液与循环
27.1 循环系统
27.2 心脏起搏点
27.3 血管的结构
28 气体交换与呼吸
28.1 鱼类的呼吸
28.2 人类呼吸的气体交换与运输
29 渗透调节与排泄
29.1 渗透调节
29.2 含氮废物的形式与演化适应
29.3 尿的生成
30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30.1 固有免疫
30.2 适应性免疫
30.3 体液免疫
30.4 细胞免疫
31 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31.1 内分泌系统
31.2 垂体及相应激素
32 生殖与胚胎发育
32.1 精子与卵子的发生
32.2 卵巢和子宫的周期性变化
32.3 人类胚胎发育
33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33.1 动作电位
33.2 反射
33.3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34 感觉器官与感觉
34.1 眼的结构
34.2 耳的结构
35 动物的运动
35.1 骨骼系统
35.2 肌肉收缩的原理
36 动物的行为
36.1 印记行为
36.2 条件反射
36.3 社会性昆虫
36.4 亲缘选择
37 生物与环境
37.1 环境与生态因子
37.2 种间关系
38 种群的结构、动态与数量调节
38.1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38.2 种群的数量动态
38.3 r对策和K对策
39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演替
39.1 生物群系及其类型
39.2 生态位
39.3 群落演替
40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40.1 食物网
40.2 生物生产量
40.3 能量流动
40.4 物质循环
40.5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1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
41.1 生物多样性
41.2 保护生物学
对不起,您的账号还未绑定邮箱,请填写正确的邮箱信息,并验证。
对不起,您的邮箱未进行验证,请核对以下邮箱是否为您本人邮箱,请进入邮箱验证。
由于系统维护需要,从6月3日至6月12日本网站运营时间调整为7:00——23:00,请您合理安排使用时间,如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数字课程出版云平台(icc.hep.com.cn)是国内领先的高等教育在线课程出版应用和教学平台。该平台创新出版模式,突破传统教材出版在内容和呈现形式上的限制,将教材、课程、资源、测评题库、教学设计等融合出版,保护数字知识产权。
该平台围绕专业和课程培养目标,为高校提供个性化课程定制应用和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具有丰富的在线教学工具、学习资源、评价和统计工具,支持多终端使用。平台支持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为高校开展探究式、讨论式、混合式、PBL、TBL等教学活动提供服务,实现了学生线上线下、课前课后学习有机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