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 | 生态学数字课程 |
作 者: | 曹凑贵 |
出版单位: |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5年12月 |
策划编辑: | 吴雪梅 |
责任编辑: | 赵晓媛 |
技术编辑: | 毛芳 |
版权说明: |
本数字课程的专有出版权归高等教育出版社所有。未经出版者预先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任何目的、以任何形式或手段复制和传播本数字课程的任何部分,出版者保留一切法律追究的权利。 |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
数字课程是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环境有机结合的数字出版形式。“生态学”数字课程包括覆盖10个章节的教学视频、动画、PPT、教学指南、习题、试卷等多项教学资源,以及高效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上述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为基础,在数字课程云平台的支持下,通过课程资源的补充、调整,形成个性化教学安排,并通过课程公告、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以及成绩评定及教学档案管理完成课程实施和过程性教学评价。
本数字课程依托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数字课程云平台开发、出版并应用实施,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开展课程教学进行参考或定制使用。访问该课程需网络环境支持,并获取相应访问账号。
版权信息
联系方式
电话:010-58581264
E-mail:ligy@hep.com.cn
技术咨询:毛芳
电话:010-58581454
E-mail:maofang@hep.com.cn
课程大纲
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生物学分支学科。《生态学》课程把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讲授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阐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生态学》是面向植物科学技术、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广告学、社会学、外语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主要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应用。对文科类专业在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普及生态学知识、生态意识,宣扬生态文化。在介绍生态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特点,讲授各领域生态方面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农业生产环境,通过对农业自然资源结构的优化组合,达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生态学的概念、基本性质,产生及发展,生态学的分支及应用领域和生态学学科体系;
2、掌握生态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对生物的作用规律,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及生物进化规律;了解环境资源的组织分配形式及合理开发途径。
3、掌握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动态规律,种群的相互作用及动态调节规律,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分布及发展演替规律;了解种群、群落原理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4、认识生物圈及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特点,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规律。了解系统、生态系统及系统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5、了解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人口、资源、生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认识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6、了解生态学各领域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前沿,生态学在各领域的应用成果及方法。
三.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总学时为32学时)
第一章 绪论
(一)学时:4学时
(二)重点:生态学的产生、发展、作用及意义。
(三)难点:正确理解生态学性质及学科体系。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生态学的定义与发展
1、生态学的定义
2、生态学的发展
第二节 生态学的知识体系
1、生态文化
2、生态学原理
3、生态方法论
第三节 生态学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
3、生态学研究方法
第四节 生态学的精髓
1、对象与尺度
2、系统及关联
3、思维及方法
4、原理及技术
第五节 生态学的任务
1、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2、人类生态问题
3、生态文明
4、人类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生态系统
(一)学时:4学时
(二)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一般结构、基本功能及特点,生态系统类型划分。
(三)难点:系统观的建立及生态系统分析。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 系统与系统观的建立
1、系统的基本概念
2、系统的基本性质
3、系统分析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
3、生态系统的特点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类型及概述
1、生态系统的类型划分
2、生物圈生态系统
3、海洋生态系统
4、淡水生态系统
5、湿地生态系统
6、陆地生态系统
7、农业生态系统
8、城市生态系统
第三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一)学时:5学时
(二)重点:环境因子的作用规律;光、温、水、土、气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和反作用。
(三)难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概念
1、生物种与进化
2、环境与生态因子
3、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关系
第二节 生态作用的基本规律
1、限制因子定律
2、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
3、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
第三节 生态适应的基本规律
1、生物的耐受性
2、协迫与生态适应
3、生态适应方式与机制
4、生态适应与生物进化
第四节 光、温、水、土、气、火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
1、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2、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3、水分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4、土壤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5、大气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6、火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第四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一)学时:4学时
(二)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动态、空间分布、种间关系。
(三)难点:种群的数量动态及调节。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3、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
4、生命表和生存曲线
5、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6、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动态及调节
1、种群增长的基本理论模型
2、种群的实际数量动态
3、种群调节
4、生态对策
第三节 种群的种内关系
1、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
2、群聚与阿利氏原则
3、种内竞争与自疏
4、隔离和领域性
5、社会等级及分工
第四节 种间相互作用
1、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2、种间正相互作用
3、种间负相互作用
4、种间协同
第五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一)学时:4学时
(二)重点: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动态规律。
(三)难点: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 群落的特征
1、群落的定义
2、 群落的性质及特征
3、群落生态学
第二节 群落的组成
1、物种组成的性质分析
2、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外貌
2、群落的水平结构
3、群落的垂直结构
4、群落的时间结构
5、交错群落与边缘
6、岛屿效应
7、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第四节 群落演替
1、群落演替的概念
2、演替序列
3、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4、顶极群落
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
1、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3、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4、生物多样性的的研究与保护
第六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学时:2学时
(二)重点:能量流动途径及能量效率,生态系统生产力。
(三)难点:能流模型及能流分析。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 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
1、能量的概念、形式及转化
2、生态系统的能源
3、热力学第一定律
4、热力学第二定律
5、序、熵与耗散结构
第二节 能量流动渠道
1、食物链
2、营养级
3、食物网
第三节 能量流动过程及分析
1、能量流动途径
2、生态效率
3、生态学金字塔
第四节 能流与生态系统生产力
1、生物生产及生产力
2、初级生产
3、次级生产
第七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学时:2学时
(二)重点:几种重要元素或物质的循环过程及特点。
(三)难点:物质循环与环境污染。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的有关概念
2、物质循环的基本形式
3、物质循环的类型
4、物质循环的特点
第二节 几种重要循环的概述
1、水循环
2、碳循环
3、氮循环
4、磷循环
5、硫循环
6、养分循环
第三节 物质循环与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与污染生态学
2、有毒有害物质的循环
3、化学农药与物质循环
4、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与防治
5、环境污染的生物防治
第八章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学时:1学时
(二)重点:生态系统中息流的基本原理及主要过程。
(三)难点:动物间的信息流。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 信息流的概念
1、信息的概念
2、信息的类型
第二节 生态系统和植物的信息传递以及动物间的信息流和信息流的人工调控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植物的信息传递
3、动物间的信息流
4、信息流的人工调控
第九章 生态系统的结构及调控
(一)学时:1学时
(二)重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及变化规律
(三)难点:生态系统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生态系统结构概述以及生态系统的组分、形态和营养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结构概述
2、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
3、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以及生态系统的调控和稳态机制
1、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调控和稳态机制
第十章 应用生态学
(一)学时:5学时
(二)重点:人类生态问题及解决途径。
(三)难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 景观生态及生态规划
1、景观和景观生态学
2、景观生态学的一般概念、方法
3、景观结构
4、景观功能
5、景观动态
6、景观规划与设计
第二节 恢复生态及生态恢复
1、生态系统退化
2、恢复生态学
3、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4、湿地恢复的内容及关键技术
第三节 农业生态及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的产生及发展
2、生态农业原理与技术
3、生态工程与生态农业模式
第四节 工业生态及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背景及内涵
2、工业生态与循环工业
3、循环农业与低碳农业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考核包括全程考核、课程论文、结业考试(试题库+拓展题库);全程考核为平时考勤、讨论、提问,课程论文为结业考试前提交的综述性论文;结业考试为闭卷笔试。
课程成绩 =平时成绩10%+课程论文30%+结业考试60%
五、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网站
1. 教 材:曹凑贵主编.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参考书: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郑师章等.普通生态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4
3.学习网站: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http://www.cern.ac.cn
英国长期生态研究网http://ilternet.edu
国际生态网http://www.21ceco.com
国家精品课程网站:http://nhjy.hzau.edu.cn/kech/stx/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网http://www.swcc.org.cn
台湾长期生态研究网http://140.127、11.112
曹凑贵生态学苑http://ccg.hzau.edu.cn
http://211.69.140.90国家爱课程网http://www.icourses.cn/home/
撰稿人:曹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