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 | 现代生物科学导论数字课程 |
作 者: | 卢大儒 姚纪花 赵斌 朱炎 南蓬 张荣梅 杨亚军 杨金水 王久存 杨雪艳 蔡亮 杨鲜梅 陈红岩 倪挺 王玉国 张鹭 黄建勋 常芳 俞洪波 |
出版单位: |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21年01月 |
策划编辑: | 赵晓玉 |
责任编辑: | 赵晓玉 |
技术编辑: | 赵莉 |
版权说明: |
本数字课程的专有出版权归高等教育出版社所有。未经出版者预先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任何目的、以任何形式或手段复制和传播本数字课程的任何部分,出版者保留一切法律追究的权利。 |



登录
现代生物科学导论
ISBN: 978-7-89510-982-7
:
卢大儒 姚纪花 赵斌
:
卢大儒 姚纪花 赵斌 朱炎 南蓬 张荣梅 杨亚军 杨金水 王久存杨雪艳 蔡亮 杨鲜梅 陈红岩 倪挺 王玉国 张鹭 黄建勋 常芳 俞洪波
:
复旦大学
:
2021年01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现代生物科学导论课程注重生物科学的科学性、系统性、普及性和前沿性的结合,内容涉及生命的基本组成、细胞、代谢、遗传和基因、生物多样性、动/植物的结构与功能、生命起源与进化、生物与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适时介绍相关领域的前沿进展和热点问题,并展开讨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引导学习者了解生命科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背景,还能促进大家对生物科学热点和前沿问题的关注、解读和讨论,提高分析和思辨能力。现代生物科学导论数字课程中包括多个章节的教学视频、动画、PPT、教学指南、习题、试卷等多项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资源的管理与调用,形成并实现个性化教学设计,并通过课程公告、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以及成绩评定及教学档案管理完成课程实施,帮助教师在传承传统教学模式优势的基础上,更新教学理念、深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优化教学管理和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支持,从而全面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版权信息
联系方式
内 容 咨 询: | 赵晓玉 |
电 子 邮 箱: | zhaoxy1@hep.com.cn |
电 话: | 010-58581069 |
技 术 咨 询: | 赵莉 |
电 子 邮 箱: | zhaoli@hep.com.cn |
电 话: | 010-58581431 |
课程大纲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走进生命的世界
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思维
第三节 基因技术与新冠肺炎-1-寻源
第二章 生命的化学组成
第一节 元素、水和生命
第二节 碳骨架与生物分子的多样性
第三节 糖类分子
第四节 脂类分子
第五节 蛋白质
第六节 核酸(DNA和RNA)
第三章 细胞
第一节 细胞膜
第二节 蛋白质分选
第三节 跨膜物质运输
第四节 细胞骨架
第五节 细胞器
第六节 细胞通讯
第七节 细胞周期与有丝分裂
第八节 癌细胞
第九节 干细胞与细胞分化
第四章 能量与代谢
第一节 新陈代谢与能量货币——ATP
第二节 生物催化剂——酶
第三节 糖酵解与三羧酸循环
第四节 氧化磷酸化
第五节 光反应中的电子传递
第六节 光合作用(暗反应与 C4/C3)
第五章 遗传及其分子基础、生物技术
第一节 孟德尔遗传法则及其延伸
第二节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第三节 皇室与血友病
第四节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第五节 DNA的半保留复制
第六节 中心法则——遗传密码的破译
第七节 中心法则——蛋白质合成翻译
第八节 基因的结构与基因突变
第九节 基因转录调控的奥秘
第十节 DNA重组技术与基因工程
第十一节 PCR技术前世今生
第十二节 抗体及其应用
第十三节 基因编辑
第十四节 生物技术安全与伦理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
第一节 物种的命名与生物分类系统
第二节 微生物中的病毒
第三节 原核生物与原生生物
第四节 真菌
第五节 植物的分类
第六节 动物的分类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蕴含的价值与保护
第七章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根
第二节 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茎
第三节 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叶
第四节 双受精
第八章 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动物的受精
第二节 动物的早期发育
第三节 脑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神经元的“标准像”与信息传递
第五节 感觉与运动系统
第六节 动物的行为
第七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进化
第九章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第一节 地球生命的起源
第二节 经典进化理论
第三节 现代综合进化理论
第四节 人群演化与迁徙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态因子
第二节 个体与行为
第三节 种群
第四节 群落
第五节 生态系统
第一节 走进生命的世界
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思维
第三节 基因技术与新冠肺炎-1-寻源
第二章 生命的化学组成
第一节 元素、水和生命
第二节 碳骨架与生物分子的多样性
第三节 糖类分子
第四节 脂类分子
第五节 蛋白质
第六节 核酸(DNA和RNA)
第三章 细胞
第一节 细胞膜
第二节 蛋白质分选
第三节 跨膜物质运输
第四节 细胞骨架
第五节 细胞器
第六节 细胞通讯
第七节 细胞周期与有丝分裂
第八节 癌细胞
第九节 干细胞与细胞分化
第四章 能量与代谢
第一节 新陈代谢与能量货币——ATP
第二节 生物催化剂——酶
第三节 糖酵解与三羧酸循环
第四节 氧化磷酸化
第五节 光反应中的电子传递
第六节 光合作用(暗反应与 C4/C3)
第五章 遗传及其分子基础、生物技术
第一节 孟德尔遗传法则及其延伸
第二节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第三节 皇室与血友病
第四节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第五节 DNA的半保留复制
第六节 中心法则——遗传密码的破译
第七节 中心法则——蛋白质合成翻译
第八节 基因的结构与基因突变
第九节 基因转录调控的奥秘
第十节 DNA重组技术与基因工程
第十一节 PCR技术前世今生
第十二节 抗体及其应用
第十三节 基因编辑
第十四节 生物技术安全与伦理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
第一节 物种的命名与生物分类系统
第二节 微生物中的病毒
第三节 原核生物与原生生物
第四节 真菌
第五节 植物的分类
第六节 动物的分类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蕴含的价值与保护
第七章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根
第二节 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茎
第三节 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叶
第四节 双受精
第八章 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动物的受精
第二节 动物的早期发育
第三节 脑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神经元的“标准像”与信息传递
第五节 感觉与运动系统
第六节 动物的行为
第七节 动物神经系统的进化
第九章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第一节 地球生命的起源
第二节 经典进化理论
第三节 现代综合进化理论
第四节 人群演化与迁徙
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态因子
第二节 个体与行为
第三节 种群
第四节 群落
第五节 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