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微生物学实验

ISBN: 978-7-89510-815-8

    郝晓冉

    张萍

    郝晓冉 张萍 辛明秀 朱旭东 张全国 尹燕霞 贾晓会

    北京师范大学

    2020年06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面向生物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通过原理讲解、实验操作和虚拟仿真3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可掌握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科研规范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本数字课程共分为13章,实验内容来源于优质实验课程及其长期教学积累,包括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细菌和真菌形态的观察、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利用16S rDNA序列鉴定细菌、丝状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学习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等常见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保藏、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技术,还能够学习电击转化、原生质体转化、农杆菌转化、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等微生物遗传改造方法。除此之外,还能够学习在实验室进行微生物小型发酵,了解如何利用微生物进行生物进化研究。 

数字课程是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环境和教学服务有机结合的数字出版和应用形式。数字课程建设旨在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多维的教学环境,帮助教师在传承传统教学模式优势的基础上,更新教学理念、深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优化教学管理和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支持,从而全面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本数字课程依托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数字课程云平台开发、出版并应用实施。访问该课程需网络环境支持,并获取相应访问账号。

更多

课程教师

郝晓冉

张萍

辛明秀

版权信息

作品名称: 微生物学实验
作  者: 郝晓冉 张萍 辛明秀 朱旭东 张全国 尹燕霞 贾晓会
出版单位: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06月
策划编辑: 王莉
责任编辑: 赵君怡
技术编辑: 赵莉
版权说明:
本数字课程的专有出版权归高等教育出版社所有。未经出版者预先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任何目的、以任何形式或手段复制和传播本数字课程的任何部分,出版者保留一切法律追究的权利。 

联系方式

内 容 咨 询: 赵君怡
电 子 邮 箱: zhaojy@hep.com.cn
电   话: 010-58582185
  
技 术 咨 询: 赵莉
电 子 邮 箱: zhaoli@hep.com.cn
电   话: 010-58581431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第3版)

作者:辛明秀 黄秀梨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5

ISBN:978-7-04-052464-2

课程大纲

第1章

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天平的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掌握常用微生物培养基配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1 微生物培养基的设计(实验理论)
1.2 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实验理论)
1.3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配制和分装(实验操作)
1.4 斜面的制备(实验操作)
1.5 PDA培养基的配制和分装(实验操作)
1.6 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实验操作)
1.7 电子天平的结构(虚拟仿真)
1.8 电子天平的使用(虚拟仿真)
1.9 高压蒸汽灭菌器的结构(虚拟仿真)
1.10 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虚拟仿真)
第2章
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无菌操作概念,学习使用超净工作台,掌握常用实验耗材的包装、无菌平板的制备、各种无菌接种技术,并能够根据实验材料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消毒和灭菌方法。
2.1 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实验理论)
2.2 常用实验耗材的包装(实验操作)
2.3 酒精棉球酒精灯的准备(实验操作)
2.4 超净工作台的结构(虚拟仿真)
2.5 无菌平板的制备(实验操作)
2.6 微生物接种技术(实验操作)
2.7 微生物接种技术(虚拟仿真)
第3章
微生物的分离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掌握土壤微生物、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以及菌种保藏技术,能够根据样品特点设计微生物分离实验。
3.1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实验理论)
3.2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实验操作)
3.3 土壤微生物菌落形态观察(实验操作)
3.4 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和培养(实验理论)
3.5 无菌平板和琼脂薄层培养基的制备(实验操作)
3.6 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实验操作)
3.7 植物内生真菌的纯化(实验操作)
3.8 载玻片湿室培养法观察真菌(实验操作)
3.9 植物内生真菌的菌种保藏(实验操作)
第4章
细菌形态的观察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细菌和放线菌,学习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细菌的革兰染色法、细菌芽孢的染色观察,了解插片法、玻璃纸法等放线菌观察方法。
4.1 细菌的革兰染色法(实验理论)
4.2 细菌的革兰染色法(实验操作)
4.3 细菌芽孢的染色观察(实验理论)
4.4 细菌芽孢的形态观察(实验操作)
4.5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实验理论)
4.6 插片法观察放线菌的形态(实验操作)
4.7 细黄链霉菌的显微观察(实验操作)
4.8 玻璃纸法观察细黄链霉菌(实验操作一)
4.9 玻璃纸法观察细黄链霉菌(实验操作二)
4.10 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操作)
第5章
真菌形态的观察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酵母和霉菌,学习用染色方法观察酵母细胞的死活;学习掌握酵母菌假菌丝、荚膜、子囊孢子的培养观察方法,理解酵母菌这些结构的生物学意义;学习载玻片湿室培养法培养观察霉菌,了解常见霉菌青霉、曲霉、毛霉、根霉的菌丝和产孢结构。
5.1 酵母菌假菌丝的观察(实验理论)
5.2 白色念珠菌假菌丝的形态观察(实验操作)
5.3 酿酒酵母死活细胞的鉴别(实验操作)
5.4 酿酒酵母子囊孢子的观察(实验操作)
5.5 新型隐球酵母荚膜的观察(实验操作)
5.6 常见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理论)
5.7 常见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操作)
第6章
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掌握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实验原理及方法,了解生理生化反应在细菌鉴定中的重要作用;了解纤维素降解真菌的快速筛选方法,理解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6.1 V-P反应和甲基红试验(实验操作)
6.2 吲哚实验(实验操作)
6.3 糖发酵试验(实验操作)
6.4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实验操作)
第7章
利用16S rDNA序列鉴定细菌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习利用16S rDNA序列对细菌进行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细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PCR原理和方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了解16S rDNA序列鉴定细菌的优势和局限性。
7.1 利用16S rDNA序列鉴定细菌(实验理论)
7.2 利用试剂盒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实验操作)
7.3 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实验操作)
7.4 PCR扩增16S rDNA序列(实验操作)
第8章
丝状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习并理解丝状真菌细胞结构,掌握冷冻干燥机的使用方法,了解丝状真菌基因组提取的一般流程和步骤。
8.1 真空抽滤(实验操作)
8.2 冷冻干燥机的使用(实验操作)
8.3 液氮研磨菌丝(实验操作)
8.4 丝状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实验操作一)
8.5 丝状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实验操作二)
8.6 丝状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实验操作三)
第9章
细菌转化和细菌-噬菌体协同进化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掌握微生物遗传改造经常使用的大肠杆菌转化方法,理解相关的实验原理。同时了解利用模式微生物进行实验进化研究方法。
9.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实验理论)
9.2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实验操作)
9.3 细胞扩大培养(实验操作)
9.4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实验操作)
9.5 转化(实验操作)
9.6 菌落培养和平板筛选(实验操作)
9.7 细菌-噬菌体协同进化(实验理论)
第10章
三亲结合法转化蓝细菌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蓝细菌的培养方法和基因工程的相关技术与方法,理解和掌握三亲结合法转化蓝藻的实验设计理念和操作技术。
10.1 蓝细菌的培养(实验理论)
10.2 三亲结合法转化蓝细菌(实验理论)
10.3 运载质粒菌和接合辅助菌的准备(实验操作)
10.4 蓝藻的准备(实验操作)
10.5 藻菌混合、涂平板及筛选(实验操作)


第11章
真菌常用遗传转化方法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真菌细胞壁的结构,理解原生质体的形成过程,学习和掌握丝状真菌原生质体转化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1.1 孢子悬液的制备(实验操作)

11.2 原生质体的制备(实验操作)

11.3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的转化(实验操作)

11.4 酿酒酵母点击转化(实验理论)


第12章

新型隐球酵母小RNA的提取和电泳

12.1 新型隐球酵母小RNA的提取和电泳


第13章

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及其应用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了解微生物发酵工程原理、工艺和流程,学习掌握酸奶发酵方法,了解乳酸菌生长特点。
13.1 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及其应用(实验理论)
13.2 酸奶的制作(实验操作)